〔體育中心/綜合報導〕曾獲得公路賽世界冠軍的荷蘭選手范福洛騰(Annemiek van Vleuten),日前在自由車女子個人公路賽爆冷敗給擁有數學博士學位的30歲的奧地利選手安娜·基森霍佛(Anna Kiesenhofer)僅拿下銀牌。今天他在自由車女子個人計時賽一雪前恥,以30分13秒49的成績,成功拿下生涯首面奧運金牌。
回顧這場比賽,就像Kiesenhofer說的,這面金牌跟高深的數學沒有什麼關係。有媒體報導她在7月初tweet上分析自己體溫狀態,認為這是數學自行車選手的展現(註3)。不過,對照她上個月才發表於《Communications i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的論文“Small data global regularity for half-wave maps in n = 4 dimensions”
東奧》公路賽以為奪冠卻爆冷輸給數學博士 荷蘭車手計時賽如願奪金
2021/07/28 12:30
荷蘭選手范福洛騰在女子個人計時賽奪下生涯首面金牌。(法新社)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曾獲得公路賽世界冠軍的荷蘭選手范福洛騰(Annemiek van Vleuten),日前在自由車女子個人公路賽爆冷敗給擁有數學博士學位的30歲的奧地利選手安娜·基森霍佛(Anna Kiesenhofer)僅拿下銀牌。今天他在自由車女子個人計時賽一雪前恥,以30分13秒49的成績,成功拿下生涯首面奧運金牌。
38歲荷蘭好手范福洛騰日前在自由車女子個人公路賽以3小時54分00完賽,當時她通過終點線時,以為自己是金牌得主開心慶祝,但最後才發現擁有數學博士學位的30歲的奧地利選手安娜.基森霍佛遙遙領先拿下金牌,最後自己只能屈居銀牌。
請繼續往下閱讀...
范福洛騰在自由車女子個人計時賽捲土重來,在總距離長達22.1公里的賽道上,騎出30分13秒49的成績摘金,稍稍彌補了個人公路賽未能奪冠的遺憾,這也是她生涯首面奧運金牌,本屆奧運就拿下2面獎牌。
預估奧運得牌數 免費抽好禮 天天答題中獎機率更高 點我抽獎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台灣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獲「1金3銀2銅」 全球第9創3年新高
2021年07月26日 11:07
▲▼2021年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我國獲1金3銀2銅新聞稿(國教署)。(圖/國教署提供)
▲辛瑋軒(上排右)獲個人排名第3名。(圖/國教署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俄羅斯主辦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傳來捷報,在107個國家、619名參賽學生中,我國共獲得1金3銀2銅,國際排名第9,創3年新高。其中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辛瑋軒表現最佳,獲個人排名第3名。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我國代表團由10多名國內外大學教授及前代表隊選手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從2185名學生當中選出6名代表參加比賽。本屆競賽受疫情影響,原定於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賽事改為線上國際賽,我國於中央大學與世界各國同步辦理,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訓練監考人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年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我國獲1金3銀2銅新聞稿(國教署)。(圖/國教署提供)
▲辛瑋軒(左)、許博翔(右)
國教署指出,代表團由中央大學教授洪盟凱擔任團長,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高竹嵐及台師大副教授林延輯分別擔任領隊及副領隊,並由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魏澤人及中央研究院研究助理余竑勳協助競賽試題翻譯及成績仲裁等工作,7月19日至20日進行競賽活動,大會於台灣時間24日下午8時舉行線上閉幕典禮。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所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龐大者,自2008年起參賽國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賽,累計至今年已獲得42金、97銀、32銅。
▲▼2021年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我國獲1金3銀2銅新聞稿(國教署)。(圖/國教署提供)
▲教育部表示,競賽獲金牌、銀牌與銅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新台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教育部提到,為獎勵學生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另於競賽獲金牌、銀牌與銅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新台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2種以上獎項者,擇最高獎額辦理。
國教署表示,本項競賽對增進數學教學與學習有很大助益,同時可促進台灣與國際交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本競賽明年將由挪威主辦,未來也將持續選、培訓優秀學生參賽,爭取榮譽。
奧賽爭光 物理第5 數學第9
2021-07-27 00:26 聯合報 / 記者潘乃欣、王思慧/連線報導
台中一中賴禹宏(左起)、精誠中學牟宗晞、花蓮高中李逸寬、建中蔡杰達、凃凱翔合力拿下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第五名。圖/教育部提供
台中一中賴禹宏(左起)、精誠中學牟宗晞、花蓮高中李逸寬、建中蔡杰達、凃凱翔合力拿下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第五名。圖/教育部提供
國際物理、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廿四日落幕,我國物理代表隊的五名學生共獲四金、一銀,名列全球第五,僅次南韓、中國大陸、俄羅斯與美國;數學代表隊共六名學生,摘下一金、三銀、二銅共六面獎牌,全球排名第九,比去年大增十四名,創近三年最佳績。
物理五將 共獲四金一銀
今年我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選手,有(上排左至右)建中嚴暐華、師大附中辛瑋軒、台中一中廖郅凱;(下排左至右)台中一中許博翔、建中鄭百里、喬奕翔。圖/教育部提供
今年我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選手,有(上排左至右)建中嚴暐華、師大附中辛瑋軒、台中一中廖郅凱;(下排左至右)台中一中許博翔、建中鄭百里、喬奕翔。圖/教育部提供
第五十一屆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由立陶宛主辦,教育部表示,我國從二九四二人中選出賴禹宏、牟宗晞、李逸寬、蔡杰達、凃凱翔五名學生代表,最後在七十六國、三六八名參賽學生中名列全球第五,立陶宛也於官網特別掛上中華民國國旗致意。
五名選手中,彰化縣精誠中學高三生牟宗晞個人排名表現最佳,列全球第十三名。他說自己高中有一半的時間都貢獻給物奧競賽,高一下參與物奧複選時,他曾徹底感到無力,不但對眼前題目沒想法,還體驗到相當大的壓迫感。後來參加暑期奧林匹亞物理營隊,向物奧國手們學習到許多以前不曾知曉的知識,成為日後挑戰物奧的基礎。
至於全球排名廿五的花蓮高中數理資優班應屆畢業生李逸寬,從小對物理有熱情,會利用許多網路資源學習,去年銀牌後,今年再奮戰拚到金牌,成為花蓮之光。李逸寬回憶,曾因培訓時間長,身心壓力到臨界點想要放棄,在師長鼓勵下,決定繼續追求對物理的熱情,找回初衷。他去年取得保送台大的資格,捨棄電機等熱門科系,選擇就讀台大物理系。
數學六生 一金三銀二銅
今年第六十二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由俄羅斯舉辦,教育部表示,我國從二一八五人中選出嚴暐華、辛瑋軒、廖郅凱、許博翔、鄭百里、喬奕翔等六名參賽生,他們在全球一○七個國家、六一九名參賽學生中拿下一金、三銀、二銅,全球排名第九。本屆競賽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國際賽,中央大學與世界各國同步辦理,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訓練監考人員。
師大附中辛瑋軒獲個人第三名,是全隊最佳。辛瑋軒表示從小就對數學有興趣,因起步較晚,他決定比他人花更多時間與精力準備,打消參加籃球隊及玩社團念頭,甚至在課業方面能及格就好,如此一來就能挪出更多時間投入在數奧。
奧運自行車金牌!女數學家Kiesenhofer怎麼靠「數學」打敗職業選手
剛獲東京奧運自行車金牌的數學家Kiesenhofer (來源:YouTubeolympic Team Austria)
撰文者:數感實驗室
網民肥皂箱 2021.07.26
摘要
1.「我規劃比賽,監看時間,預測在何時得通過幾公里,估算一路上該補充多少熱量。我沒用到高深的數學來計算,這比較像是——某種我習慣的心態。」剛獲得奧運女子自行車公路賽金牌的Kiesenhofer這麼說。
2.比賽過程中,以幾位荷蘭代表選手為首的主車群在後方追擊,給了Kiesenhofer巨大的壓力。最終,她在距離終點40公里處加速,脫離只剩3人的領先小隊,獨自邁向終點。
「我規劃比賽,監看時間,預測在何時得通過幾公里,估算一路上該補充多少熱量。我沒用到高深的數學來計算,這比較像是——某種我習慣的心態。」剛獲得奧運女子自行車公路賽金牌的Kiesenhofer這麼說。
她的雙重身分引起人們熱烈討論:業餘自行車手與職業數學家。
攤開Kiesenhofer學經歷,都是在歐陸、甚至全球的知名大學完成。大學讀維也納科技大學(TU Wien)、後來去劍橋大學念碩士、然後到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目前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做博士後研究員。不過,如果仔細看,可以從她在劍橋大學經歷中特別列出的「劍橋大學自行車社團」、「劍橋大學三鐵社團」,嗅出一絲運動氣息。
廣告
面對疫情,掌握反敗為勝關鍵,CEO必學逆境突圍戰法!
Kiesenhofer原本比較喜歡鐵人三項,但後來因為受傷,在2014年改成主攻自行車。儘管曾經加入職業隊伍,但那也是好幾年前的事。這次的東京奧運,不管是設備還是訓練,她全部都是自己來。
「我打算最一開始(kilometer zero)就要衝出去。不過這是我比較不能保證的,因為我不擅長在主車群中騎車。我很慶幸我做到了。」
Kiesenhofer從一開始就與幾位選手組成領先小隊。但隨著時間過去,人數逐漸減少,以幾位荷蘭代表選手為首的主車群在後方追擊,給了Kiesenhofer巨大的壓力。最終,她在距離終點40公里處加速,脫離只剩3人的領先小隊,獨自邁向終點。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獨行在調配體力與所承受的空氣阻力等各種面向,都相當挑戰。Kiesenhofer一度認為自己會被追上。
廣告
「我有一點害怕,我已經竭盡全力了。」好在,她擔心的事情沒發生。
事後專家分析,這固然是Kiesenhofer的實力,可同時「沒有無線電通信」也成了關鍵因素。原來,職業自行車比賽時,選手都會配戴耳機,透過團隊了解全場的即時狀況,但奧運禁止使用無線電。所以當奪牌熱門的荷蘭隊伍追上被Kiesenhofer拋下的兩位選手時,她們就以為掌握了金牌,最後銀牌選手van Vleuten抵達終點時,舉起雙手為自己慶祝,過了一會兒才被告知(註1),75秒前,Kiesenhofer先一步抵達終點了。
回顧這場比賽,就像Kiesenhofer說的,這面金牌跟高深的數學沒有什麼關係。有媒體報導她在7月初tweet上分析自己體溫狀態,認為這是數學自行車選手的展現(註3)。不過,對照她上個月才發表於《Communications i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的論文“Small data global regularity for half-wave maps in n = 4 dimensions”
你會發現這終究跟她的數學專業沒有太大關係。不過,或許也像Kiesenhofer說的,是長久的數學訓練,讓她養成了凡事精確、預測規劃的習慣。也因為充分的規劃,讓她能夠在沒有隊伍的幫忙下,較不受資訊不足的影響,同時還能獨自擬定策略,獲得金牌。
行文至此不禁想著,數學研究常常是一個人獨自、漫長的思考之路。
證明出費馬最後定理的懷爾斯曾說過:「我能給出關於我研究數學的歷程最貼切的描述,就是進入一棟大房子。當一個人開始探索第一個全黑的房間時,裡頭一片漆黑,他會在家具中邊跌倒邊摸索。漸漸地知道家具的位置。6個月後,你會找到開關並且打開燈。開燈的那一瞬間,整個房間被光線壟罩,你終於,能清楚地看見你站在哪裡。」
有過類似經驗的Kiesenhofer,會不會在最後40公里的獨騎之路上,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過去獨自面對的各式各樣數學問題,雖然看不到終點,可只要保持平靜、專注於眼前的任務,專注於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終究,這些努力給了她回報。
--
註1:查資料後也很同情van Vleuten,38歲的她在4年前也是奧運奪牌大熱門,但卻因為比賽時發生嚴重車禍退賽。這次通過終點,興奮的認為自己終於拿回4年前錯失的金牌,卻被這樣告知,當下心情一定非常複雜。
註2: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像van Vleuten跟荷蘭車隊那樣不知道Kiesenhofer的存在,銅牌得主Elisa Longo Borghini比van Vleuten晚了14秒抵達終點「我知道我是第三名。」她這麼說。
註3:我在想這樣的科學訓練應該是許多自行車選手都會的,不過畢竟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期待相關大大的解釋。
註4:選了一張認為能同時展現數學家與自行車選手氣質的照片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感實驗室」
責任編輯:易佳蓉
https://tw.news.yahoo.com/110%E6%8C%87%E8%80%83-%E6%95%B8%E5%AD%B8%E8%80%83%E9%A9%97%E5%9F%BA%E6%9C%AC%E8%A7%80%E5%BF%B5%E7%86%9F%E6%82%89%E5%BA%A6-070521868.html